一镜之源 永世高悬

作者: 时间:2020-05-29 点击数:

镜之一物,在寻常百姓家,乃正衣冠之用。而在古代官府大堂之上,通常都会悬挂一块书写“明镜高悬”四字匾额,用来称颂官员明察秋毫,判案严明,公正无私。然而“明镜高悬”这四字为何会与官府相关联,又为何会被制作成匾额高挂于公堂之上?

据汉代刘歆的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高祖初入咸阳宫,周行库府,金玉珍宝,不可称言。其尤惊异者……有方镜,广四尺,高五尺九寸,表里有明,人直来照之,影则倒见。以手扪心而来,则见肠胃五脏,历然无碍。人有疾病在内,则掩心而照之,则知病之所在。又女子有邪心,则胆张心动。秦始皇常以照宫人,胆张心动者则杀之。”此中不乏含有夸张成分,但看穿人心,是所有人心中之想,故曰:秦镜高悬。后来人将“秦镜”能够看穿人心,照出善恶忠奸的传奇流传了下来,后常用来比喻官员明察秋毫,廉洁公正的品质。后来一些官员仿照“秦镜”,制作匾额挂于堂前,一来标榜自己公正廉明,二来警示约束自己,最终逐步演化为今天所常见的“明镜高悬”匾额。

镜子,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寓意。在古典名著《三侠五义》里包公小时候被二嫂陷害掉入井中,得到一面镜子,滴上鲜血能照出世间魑魅魍魉之人,这就是后来的开封府三宝之一的阴阳镜,包大人就凭这块宝境,夜断阴,日断阳,明察秋毫,查清了无数疑案,为老百姓伸张正义。可见古代百姓受此影响,多认为镜子带有神力,可以让人拥有明辨善恶的能力,逐渐赋予了“明镜高悬”公正无私的含义。官与民之间也达成一种共识:百姓依赖官员伸张正义,而官员需要秉公处理案件。成为一种独特的“明镜高悬”文化,这种文化的存在也恰恰表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短缺,正是古代“重人治,轻法治”的一大表现。百姓期待有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伸张正义,而这样的“青天们”现实中又有几何?“明镜高悬”实质上成为了一种道德约束,一个廉洁奉公的符号,悬挂于公堂之上,时时刻刻警示官员为民办事,激励官员铁面无私。

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位常把“明镜”悬于心中的名相,他不仅带头廉政,事必躬亲,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、军事、法律建设来抓,在治军思想中明确的提出“勇、廉、平、忍、宽”的道德要求,在上层建设中严格控制蜀汉宫的建筑规模,甚至临终遗嘱也要求薄葬自己。最终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治氛围,蜀国官员皆以其为榜样,为官节俭,力戒奢华,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。然而,知“廉”易,行“廉”难,要想做到知行合一,就要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省。

如今,“明镜高悬”的匾额早已换做庄严的国徽高高悬挂于法庭之上,维护的是宪法和法律的权威。真正能伸张正义的,不是一面匾额,而是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。“明镜高悬”匾额虽消逝于檐下,但悬于心中的“明镜”却在时时刻刻提醒现代官员知廉守廉,让“明察秋毫、公正严明”长悬于党员干部心中,真正实现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。(谭备战  陈改革 李明明)

 

ICP备案号:豫ICP备17040686号-1